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展映觀察:女導演的現狀及未來
時間:2013.04.2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木衛(wèi)二
分享到:
許鞍華、凱瑟琳·畢格羅在尋找更多的表達可能
女導演在電影圈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往大了說是主流社會文化所影響決定,絕大多數門類領域總會出現性別之爭。往小了說,在電影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工種,女性同樣不占據優(yōu)勢,有很多劣勢難以克服。如果把女性置身在一個統領監(jiān)督的位置,那么,這對她們提出的要求顯然會更高,就像讓一個男的去只指揮一隊娘子軍,同樣需要另下功夫。
不過,按照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推論,當性別障礙被進一步打破,女導演恐怕會擁有更多的權力和機會,去充當一部電影的最高指揮者和決策人。譬如,在
《北京遇上西雅圖》獲得好成績和空前關注后,
薛曉路就能證明,女導演可以用一個不那么復雜的題材去拿下好看的成績,她們未必要通過駕馭大片、追求大預算來證明自己,她們只需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做到最好即可。
實際上,在近幾年的電影創(chuàng)作當中,當代的女性導演已經有意識要去掉身上的女性標簽,自我挑戰(zhàn),尋找更多的表達可能。譬如香港著名導演
許鞍華就說,她不希望被人當做只關注女性,這些年,她會更關心人口年齡化之類的社會問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的
凱瑟琳·畢格羅,她的電影粗糲、剛猛、有勁道,完全沒有
簡·坎皮恩等90年代女導演的作品特征。英國導演
安德里亞·阿諾德,她的作品以逐漸以手持攝影見長,拍攝難度和視角觀點都贏得了電影界的認可。而在過去,女導演一般只能依靠題材出位制勝,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
凱瑟琳·布雷亞——雖然她不喜歡別人把她和女導演的身份掛鉤。
當前,女導演里面有的是跨界型,在文學或藝術領域小有成就,尋求自我突破。有的是演戲好而尋求轉型,她們擁有電影圈資源,更容易上手。有的把電影當成了畢生追求,這樣的創(chuàng)作者,在整個電影行業(yè)里面都是較為突出的,同時也要承受高強度的壓力。至于是否能撐半邊天,那從來是一個沒有答案的結論,就像商業(yè)與藝術的對抗,工業(yè)和獨立的爭執(zhí)。如果說一個女性創(chuàng)作者是天生弱勢的,那么,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何嘗不是承受同樣的壓力?所以,就像寫好的電影史一樣,電影到最后,它還是要靠電影來說話,而非性別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