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勞倫斯》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展映一票難求
原標題:電影修復之痛 那些光影的歷史都淡忘了嗎?
“中國電影百年”紀念之際,各大媒體曾爆出前威尼斯電影節(jié)主席
馬可·穆勒將幫助中國修復10-15部經典老電影。而今鳳凰網爆出,他的團隊在羅馬和博洛尼亞完成修復工作并將修復版版權據為己有。而中國電影資料館所提供的珍貴膠片也因這次修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其中
《新女性》的原始負片完全被毀,損失無法估量。
在北京,去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藝術影院看電影,是許多人的必修課。而吸引他們前去觀看的很大原因,是那些難得一見的修復后的經典之作。前不久的
《桂河大橋》和
《阿拉伯的勞倫斯》就上演了一出一票難求的戲碼。可以說,那些為電影修復做出努力的人,是值得影迷和觀眾尊重的。但馬可·穆勒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糾紛,卻多少讓這件好事有了幾分尷尬。
根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國產影片,母本拷貝大多不知去向,而電影工業(yè)相對發(fā)達的美國,1950年以前的影片也有過半遺失——電影修復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從上世紀70年代
馬丁·斯科塞斯主導的一場電影膠片修復運動開始,到如今時不時出現的影片修復版上映,這幾十年間,有無數的經典電影被重新搬上銀幕。近年,
《新龍門客?!?/a>和《東邪西毒》的修復版重新上映,是中國電影人商業(yè)修復的經典案例。除此之外,博洛尼亞實驗室修復
《孔夫子》這種注重傳承的藝術修復也成果斐然。在大陸,由上海電影節(jié)主導的修復工作初見成效,
《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
《麗人行》等影片重出江湖,也足以振奮人心。
電影修復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對人才的專業(yè)性要求也很高,投入也并不比制作一部電影要少。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國產片,歷經戰(zhàn)亂波折,修復難度可見一斑。這也就會產生諸如誰來修復、誰來出錢的疑問。馬可·穆勒所修復的《新女性》等中國影片,本應該是出于藝術修復的目的,為了繼承和保護這些彌足珍貴的影像。也正出于馬可·穆勒所積攢的中國電影“白求恩”的形象,使得電影資料館最終選擇與其合作。乍一看,有人愿意出錢修復我們的老片,又可以提升影片在國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何樂而不為?可是當《新女性》的原版拷貝損毀的消息一出,卻又是另一種說法。雙方互相指責,似乎修復國產老片變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這件事孰對孰錯尚無定論,我們等待更多的媒體介入,尋找事實真相。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真的沒有能力修復這些影片嗎?
近年,在電影制作上,國人花大價錢去搞特效,企圖抗衡好萊塢,展示自己國力強大,卻對電影修復無能為力,荒天下之大謬。修復影片需要的是對電影最起碼的尊重,是對傳承意義的理解。我們一直強調歷史和傳承,可是當需要傳承的作品真正擺在眼前的時候卻視而不見,到頭來盡是遺憾。等到有一天,我們想要去看一部自己國家的老片,卻還要遠赴意大利。這和在大英帝國博物館欣賞那些圓明園里文物有何區(qū)別?我們不能讓一些人打著藝術的幌子,竊取我們的財富。同時,我們也不能容忍保守著歷史、文化的財富,卻因為不作為讓民族的文化遺產毀掉。
電影產業(yè)的發(fā)展并不全在“未來”,如何繼承我們自己的經典影片,如何保留住“過去”,也是鑒定一個國家電影工業(yè)發(fā)達程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