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安憶、馬家輝、許鞍華合影
2014年2月27日,由電影
《黃金時代》發(fā)起的系列跨界對話“黃金沙龍”,于上海魯迅紀念館舉行。導演
許鞍華與著名作家
王安憶作為黃金沙龍首場對談嘉賓,以“愛情去哪了”為議題進行跨界思維碰撞。特邀嘉賓主持馬家輝。王安憶笑評影片對蕭紅的愛情展現的十分到位,是“堂正的八卦”。
導演許鞍華
“堂正的八卦”
王安憶認為,啟蒙其實跟愛情接得最近。“因為在蕭紅那個時代,愛情一定不是我們今天這么輕松,今天我們聽到很多人在說愛情,幸福不幸福,痛不痛,快樂不快樂,今天的愛情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在那個時代我覺得愛情是帶有革命性質的。”
她說這部電影看了之后非常過癮,有些在文章里面間接看到的場面,都成為了直觀的畫面。“我在想將來這部電影放映特別會引起興奮。關于蕭紅和她的那些男朋友們,我個人非常欣賞,我很欣賞這樣的處理。”她覺得很多人都有一些很八卦心理的猜測,可是在《黃金時代》這部電影里,這些都“非常堂正”地表現出來,“連小小的細節(jié)都很到位”。“比如許廣平在魯迅病重的時候抱怨了一下,說蕭紅老來老來,連這么一個細節(jié)都堂堂正正的表現出來”。
王安憶覺得蕭紅這代人真的很偉大,對于他們來說愛情的課題比對男人來說是更加嚴肅的課題。“蕭紅實在是留給我們太多的傳奇色彩,31歲就已經完成了一生。悲劇也罷,喜劇也罷,轟轟烈烈完成了,這就是黃金時代完成的,這是那個時代賦予她的。就像是
張愛玲在上海寫作的時候,只有那個時代有張愛玲,前面的時代也不行,后面的時代也不行。每個人都有嵌入這個時代的機遇,而蕭紅的時代要比張愛玲的背景要寬大很多。那個時代,每個人都在說啟蒙的話,要睜開眼睛,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不幸福。”
馬家輝
“這樣的坦然,現代人也很少”
“我覺得蕭紅的愛是很有能量的,一個是她在那個年代里,做為一個女性能那么坦然地去愛,并且是愛幾個人;還有就是她每次都愛得極為熱烈,在愛的能量上,她一生中的男人都不能與她匹配。”王安憶說完“愛情是什么”后,話題漸漸轉入了“怎樣去愛”,在這點上,王安憶對蕭紅是欣賞的。
馬家輝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女人愛好幾個人就是革命,就是能量,而男人愛好幾個時就是濫情、亂搞呢?”“付出的成本不一樣。在這個社會上,女性追求愛情需要反抗的東西比男人多,以前還有一夫多妻,所以男人的花心是有其合法性的,但女人不是。”在這一點上,許鞍華和王安憶站在了一邊。女人要追求真愛,因為它不易,所以純度會高一點。“而且我覺得安憶所說的革命性,應該是那種‘愛就愛了,不愛就不愛’,但從來不會為自己辯護其正確性的痛快。就像蕭紅和蕭軍,他們從來不說自己是對的,不要這個道德上的肯定。而像這樣的坦然,現代人也很少了。”許鞍華補充道。
著名作家王安憶
“愛情的嚴肅試驗”
許鞍華導演說,當她看到“愛情去哪兒了?”這個話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愛情”這個詞是從哪兒來的。“事實上,它也是被發(fā)明出來的。以前是沒有這種概念的,結婚只是一種結構,而愛情似乎是從這個結構逃逸出來的東西,一種浪漫性的爆發(fā)。”
關于“愛情”是什么,王安憶說:“而愛情就是兩件事在支持,一個是性,或者說是情欲,它一種能量和熱情;一個是審美,就是互相吸引。我覺得這個是純粹的愛情。”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自從“愛情”進入到人們的意識中后,人們對愛情的尋找一直都在,所以王安憶說:“無論時代環(huán)境怎么變,愛情的本質還是一樣的。只是處境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F代人不那么‘嚴肅’了,時代開放后,他們在愛情上尋求花樣的成本也少了,所以像以前,像蕭紅和蕭軍的愛情,或是薩特與波伏娃,他們在嘗試一種多元式的愛情,那是嚴肅的,試驗的,他們對自己有要求。但現在不是了,更多的是成為軟弱的借口。”
許鞍華說:“其實每一代,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知道愛情是什么東西。可是其實我感覺這個東西有點像佛家說的,要去自己體驗。”
王安憶談及蕭紅時,說到愛情去哪了,愛情轉化了:“我們可以看看蕭紅的作品,她寫的作品里面,寫愛情很少的,基本上沒有。我們可以從這里邊看到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有才能的人,一個有能量的人,她是怎樣把她的熱情轉換為別的更巨大的東西。蕭紅是一個作家,她可以把她的能量轉化為更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