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影視前10大股東
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催生出一個新詞“明星股東”——
馮小剛、
張紀中、
李冰冰、
任泉、
羅海瓊等當時華誼的簽約藝人,一夜間成了持有市值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股票的股東。文化娛樂產業(yè)與資本的聯姻,就此拉開序幕。
這兩年,在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影視傳媒板塊一枝獨秀走出了翻倍行情,誕生出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新文化、樂視網等一批牛股。面對如此“錢景”,別說影視公司爭搶著上市,就連主營業(yè)務原本和影視娛樂全然無關的公司,為了拉升股票,也趕緊擁抱起這個最熱門的概念,“明星股東”成為普遍現象。
唐德影視IPO預披露顯示
范冰冰、
趙薇、
張豐毅都是大股東,其中公司董事、第二大股東趙健正是趙薇的哥哥;
吳秀波、
鄒靜之的名字,在幸福藍海招股書中出現;正在排隊登陸創(chuàng)業(yè)板的能量影視公告顯示,
陳魯豫和
周立波分別是第三、第七大股東;海潤影視將借殼申科股份曲線上市,海潤一姐
孫儷獨占202萬股;從事磷礦石貿易的道博股份以7.8億元收購強視傳媒謀求轉型,
葉璇、
杜淳有望套現……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單單就這兩三個月,明星股東就可以拉出一份長長的名單。
影視制作公司為什么愿意以低價把原始股份轉讓給明星?原因很簡單,對于輕資產、高風險的影視公司而言,人是最關鍵的因素,不僅僅是演員,名導名編同樣重要。拿股票綁定明星,既能避免業(yè)績滑坡,又能引起市場關注、讓投資者放心,損失的不過是少少原始股,反正不上市也就廢紙一張。大多數公司并不像華誼兄弟、海潤影視這樣簽有很多知名藝人,為了和明星捆綁,他們會邀請合作過的相熟藝人入股,以低價原始股換優(yōu)先合作權,雙方簽下一份含有合作期限和合作要約的合同,期限往往是3年,吳秀波、鄒靜之入股幸福藍海,趙薇入股唐德影視等,都是這一模式。3年這個時間點很是微妙,正是限售股鎖定期限,上市3年后明星便可通過二級市場套現獲利。
在資本為王的時代,明星不必辛苦拍戲也能穩(wěn)賺不賠,何樂而不為?無論馮小剛還是張紀中,均選擇了在華誼兄弟限售股解禁后迅速落袋為安,有消息稱馮小剛套現了2億元。目前大多數明星股東的股票還沒到解禁期,不過不難想象,他們多半會做出和馮小剛一樣的選擇。
影視公司上市募資額數倍于凈資產,上市公司溢價數倍收購影視公司,多地跑馬圈地營建影視基地和影院……一眼看去,影視市場一派欣欣向榮。然而實際情況是,在中國,2/3的電視劇無平臺可播,70%的電影拷貝存在庫房,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的從業(yè)者大多懷著趕緊賺快錢、賺一票就跑路的浮躁心態(tài),從而造成近幾年來無論是好劇好片還是好節(jié)目統(tǒng)統(tǒng)稀缺的奇特現象。
狂飆突進的瘋狂再持續(xù)下去,距離泡沫被戳破的日子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