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呈現(xiàn)了各種破碎家庭的真實圖景
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代溝早已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似乎我們至今還未找到更好的方法去逾越它。每個人都在思考著個人與家庭的關系和定位,試圖沖破自降臨就被戴上的身份枷鎖,卻往往無功而返,這就是電影《孩子》帶給我們最深的感悟和思考。
電影《孩子》是紀錄片導演亞羅什·沃伊泰克的首部長篇大銀幕作品,影片風格獨特,由“兒子”、“馬拉松”、“金絲雀”和“父親”四個故事組成。第一個故事講述了一位父親試圖走近,卻永遠無法到達自閉癥兒子的內心世界。第二故事中,一名青年罪犯因思念家人而越獄,結果諷刺的是,兒子早已不認識了自己。第三個故事則講述了一位小男孩在專橫繼父的欺凌下,夢想被無情抹殺。最后一個故事尤為令人唏噓,失婚女兒在海邊協(xié)助年邁的父親自殺。
這四個故事看似并不相連,但都關注于家庭中兩代成員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出了各種破碎家庭的真實圖景,集中展示出了關于失望、掙扎、無奈、抉擇的人生命題。由于導演沃伊泰克以紀錄片見長,這四部短片也有著紀錄片的影子,而手持攝像機的影像風格,也為影片增加了真實感和說服力。
有趣的是,四部短片分別置于四個不同的季節(jié)之中,從另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我們完全無法改變家庭身份這份枷鎖,現(xiàn)實即是現(xiàn)實,自出生就已經(jīng)注定兩代人的關系,無處可逃也無從擺脫。
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影響我們的一生,也是所有人無從規(guī)避的事情,無論你是否愿意,你都無法選擇親生父母,如同父母不能選擇什么樣的親生孩子一樣。電影《孩子》就是這樣一部充滿著悖論,富有哲學含義的影片。
不過,該片將孩子幫助父親自殺作為最后一個故事呈現(xiàn)給觀眾,想必導演面對家庭身份的枷鎖,所持的是無奈接受這種悲觀且被動的態(tài)度。
[1905電影網(wǎng)]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