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報道和北京電影學院學生代表來到八寶山公墓
1905電影網訊 又到清明。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都會通過祭掃的方式寄托對故人的哀思。
對于中國電影來說,也有無數(shù)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藝術家值得我們銘記和緬懷。值此之際,我們與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代表一同來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向共和國的光影奠基者們致敬。
我們首先來到了中國第一位女導演陳波兒墓前。白色大理石的碑面上只素雅的寫下了她的名字,再沒有更多描述。然而她短暫的一生卻是波瀾壯闊。
陳波兒同志墓碑
24歲那年,陳波兒主演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青春線》,之后,她與先生袁牧之合作的《桃李劫》又讓她蜚聲影壇;
1937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陳波兒也加入到了前線的抗日宣傳活動中,并于之后抵達延安進行戲劇、電影的創(chuàng)作組織工作,先后參與抗戰(zhàn)影片《八百壯士》、舞臺劇《同志,你走錯了路》等作品的創(chuàng)作。
而陳波兒對于中國電影最意義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是在建國后倡議建立中國第一所電影藝術干部學校,即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如今,“北電”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電影專業(yè)類院校,從這里走出了大批優(yōu)秀電影人,他們也成為了推動中國電影發(fā)展的堅實力量。
電影學院學生代表掃墓
細細擦拭、清掃過墓碑后,同學們莊嚴默哀并獻上花束,以表達對這位杰出女性導演的崇敬之情。
當天,我們祭奠的另一位電影人是曾任“北影廠”廠長35年的汪洋先生。在他的帶動下,北影廠從一個以拍攝紀錄片為主的簡陋小廠,逐步發(fā)展成為新中國電影的生產基地之一,也是在這段時期,汪洋組織創(chuàng)作了《駱駝祥子》、《小花》等一批經典佳作,幫助“北影廠”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集體向汪洋前輩遺像鞠躬
前來祭掃的汪洋先生子女汪沖、汪林珊也向我們細致而生動的講述了他們眼中的父親。從小小的美工助理,成長為“一廠之長”,汪洋靠的就是那份愛鉆研的盡頭和對電影藝術的那位癡迷。
比如,當年電影隊演出搭建場地,反復拆卸相當費力,汪洋便琢磨出一套“蓬帳式舞臺”,像傘一樣,幾個小伙子一撐就能完成演出。這個發(fā)明也得到了很多文工團的借鑒;
汪沖,汪林珊為大家講父親的事跡
到了之后的生產創(chuàng)作中,每拿到一個項目,無論分鏡頭劇本,還是樣片,汪洋都一一親自查看。對于汪洋來說,無論自己的身份是美工還是廠長,都沒有任何區(qū)別,錢、名利都不重要,藝術才是他心目中的追求。對于家人,他同樣嚴格要求,絕不允許他們借自己的職務獲利。
女兒汪林珊坦言,小時候她和兄弟姐妹都不懂父親對工作的這份執(zhí)著,如今回想起來:“這是我爸爸最讓我們覺得偉大和驕傲的地方。”她也表示,父親身上這份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她最希望能夠傳承給電影后輩去學習的。
汪沖,汪林珊為大家講父親的事跡
作為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同時也是中國電影的“新鮮血液”,幾位同學在參與過今天的祭掃后感觸良多。
一位男同學就表示,從汪洋家人的表述中,他感受到了一種奉獻精神,這也正契合學校向他們傳達的“為人民學習,向人民服務,做人民藝術家”理念。
作為新時代的電影人,他們希望將中國電影事業(yè)作為電影強國的夢想去努力實現(xiàn),同時時刻反思和提醒自己,要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無私奉獻的精神,專注于藝術和自身事業(yè)追求,為中國電影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