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你有多么期待一部經典改編,就會對改編之后的作品有多挑剔。
這個7月,大家期待值最高的一部美劇,一定是下面這部。
那就是:反烏托邦科幻劇《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這個劇呢,真的是有爆款潛質,畢竟,它有成為爆款的一切潛質。
畢竟,它的原著太過于知名。
作為奧爾德斯·赫胥黎1932年的經典小說,《美麗新世界》的地位與《一九八四》齊名。但實際上,《美麗新世界》的誕生比《一九八四》還早,它對未來世界的構想比《一九八四》更為可信,也因此激發(fā)了后來許多反烏托邦的未來故事。
而在演員配置上,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阿爾登·埃倫瑞奇、黛米·摩爾等明星加盟足以吊足大家的胃口;在刺激點上,豐富的HBO風格的性愛又與英國的傳統(tǒng)風格形成反差感。除此之外,《美麗新世界》還是流媒體平臺新貴孔雀Peacock的旗幟作品,耗資巨大且不說,被重視的程度自然清晰可見。
是啊,按理說,這個劇不火,確實天理難容。
可等這個劇真正開播了,評價卻遠不如預期。爛番茄45%,38個媒體評價,只有5.93分
而在metacritic也只有55分。
甚至在IMDb,也只有6.6分哦。
大概,只有豆瓣分還是很高,大概有8.0分。
不過,我看了下高分評價,其實更多還是沖著原著小說去的。
就好像這個原本應該大熱的美劇,卻在上線了幾天之后,仍然沒有掀起太大波瀾一樣。我們很遺憾地發(fā)現,《美麗新世界》似乎用錯力了。
全劇最重要的重心都落在了對世界觀的解釋,反而削弱了劇作本身對當下社會所折射出的意義和價值。
《美麗新世界》的設定在距今大約600年的“新倫敦”,社會和平而穩(wěn)定,每個人都遵從了基因選擇。
接受了在胚胎時期就分配給他們的社會角色——阿爾法(Alpha)生來聰明,在金字塔的頂端管理事情,而像無人機一樣的埃普西?。‥psilon)則智力低下,負責所有的體力勞動。
社會只有三條法律:沒有隱私,沒有家庭,沒有一夫一妻制。
每個人都有一個可拆卸的眼睛植入物,連接到一個實體的內部網(Intra),于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代表個人階級的小氣泡,還可隨時通過別人的眼睛看到世界。
也正是因為這個內部網,很多人開始使用它來大大方方坦坦蕩蕩地看別人和其他人發(fā)生性關系。
在這個烏托邦社會里,一夫一妻制的結構實際上被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根源。
根據新的倫敦權力機構的說法,當人們被允許結婚時,就會發(fā)生這種情況。一夫一妻=嫉妒=暴力=邪惡,所以一夫一妻制是被禁止的。也因此,所有的孩子都是實驗室里出生,由社會適應小組撫養(yǎng)長大,如此,家庭也不存在。
沒有負擔,沒有壓力,人們被各種鼓勵分享自己的生活。
哪怕有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這個世界也有一種叫做唆麻(soma)的快樂藥丸??傊?,在這片歇斯底里的反烏托邦幻土上,人們歡笑,沒有思考,享樂主義至上。一切都已經是準備好了的,人們都很隨遇而安,沒有必要,也不愿意去質疑生活的現狀。一個十分完美的世界。
可總有不滿社會約束,不甘如此平靜的人,他們被叫做叫做麻煩制造者。
渴望一夫一妻制的貝塔(Beta)科學家列寧娜·克朗,和對自己在體制中的地位不滿的阿爾法(Alpha)官僚伯納德·馬克思便是這樣的麻煩制造者。二人想要去“野蠻之地”(Savage Lands)度假,尋找社會過去式的那些欲望、犯罪和自私等被抹去的“野蠻”。
就在伯納德和列寧娜驚嘆于這個他們與世隔絕的烏托邦之外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時候,二人卷入了一場反對公園新世界霸主的暴力起義。
而當被野蠻人約翰和母親救出,四個人再回到新倫敦的時候,他們便成為了破壞整個社會結構的“威脅因子”……
《美麗新世界》是赫胥黎設想的一個邪惡極權主義的未來,是一個壓抑而非壓迫的世界,也是一個或許人們都很高興被征服的世界。
九集一次性放出的《美麗新世界》劇集,在大的脈絡情節(jié)上是基本上忠于原著的。非要比較小說與劇集的區(qū)別,也在于列寧娜被提升為了主角。在小說中,她是男人們投射恐懼和欲望的性對象,但在這里,她有了自己的內心生活,是這個系列的主要視角人物。
但對于改編,《美麗新世界》最大的難題在于它所描繪的無摩擦的反烏托邦并不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正在走向的那樣,所以如何去證明“這個世界是有說服力的”,怎么去說明“這個社會是可信的”才是劇集要著力刻畫的。
當初赫胥黎寫這部小說時,他是在對20世紀20年代的頹廢、隨之而來的大蕭條、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蔓延,以及失去人性的流水線大規(guī)模生產做出反思,是對當代社會對現代性剝奪人們個性的焦慮的回應。
但在劇集中,當這一歷史背景被移除后,故事背景又沒有去把當下相關的社會痛點引入,使得《美麗新世紀》整部看下來就是一個消費性的娛樂化內容,消解了它本身的革命性和寓言性,讓整季故事淪落成了一個漫無目的的敘事。
公平來說,《美麗新世界》這個美麗新世界中孤立的、以種姓為基礎的未來社會更像是《饑餓游戲》或《分歧者》的變體,但它又和《使女的故事》一樣,是關于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的獨立故事。
《使女的故事》已經找到了將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小說與時下流行的熱門劇銜接起來的方法,把文本扭曲成了一個能夠關聯(lián)當下的系列故事,可《美麗新世界》的處理還很生疏。
一個里程碑式的小說,因為缺乏了落地化的改編而變成了流線型的科幻皮故事,似乎是諸多粉絲最不能忍受的。但更讓人十分“難受”的,則在于創(chuàng)新的靈感,就像一劑量不夠還有點潮濕了的安眠藥,差了火候。
《美麗新世界》的亮點表面看似在于對性、唆麻藥丸和集體享樂的愿景,但它能夠在在經典科幻文學中有著無與倫比的淵源則更多的是因為其敘事背后對整個社會階級沖突的影射,和對自我意識的探索與覺醒。
在這個圍繞著性、毒品,除了快樂沒有其他美德的社會里,我們能看到很多隱喻著的哲思,并一直在探尋到底人們會愿意放棄多少自由而享樂其中的答案。
故而在劇集的改編上,主線的主題是可以宏大又深刻的。但顯然,劇集除了 視覺上參考《黑鏡》,找到了一丟丟創(chuàng)新之外,整個社會體系的架構卻更像是人們尚還活在那個“永遠踩在人臉上的靴子”的1984年里,沒有共鳴,也無法代入。
除此之外,太多的錯位和脫節(jié)是讓《美麗新世界》劇集跌落神壇的最重要原因。
第一,就是過度渲染的技巧性裸露鏡頭。盡管世界觀里對性的放縱是故事的一個大框架背景,但把一些心思耗費在調料包的烹制,總會容易本末倒置。
第二,則在于角色的失衡。在《美麗新世界》的故事里,角色是傳遞哲學思想的道具,但到了劇集里,人物所背負的思想已經完全失去了連貫性,也淡化了“人”的真實感。
不難發(fā)現,很多的不滿意,都來自于人們對于《美麗新世界》的期待過高。作為諸多人心目中的經典小說,它的劇集化改編本可以隨心所欲地走向任何狂野的方向,但它選擇了一種感覺上是最安全的可能結果的做法。
于是,不夠新鮮,缺乏趣味,沒達到那種令人大開眼界的滿足感,就難以形成烏托邦般的全民狂歡。
“快樂有多難?快樂到底意味著什么?” 如同《美麗新世界》提出的“人類永遠的問題”,《美麗新世界》到底拍成什么樣子才能符合大家的預期,是一個沒有答案的事情。
然,《美麗新世界》的劇集,也多多少少代表了時代的即時性,暗藏了無處不在的“政治正確”。比如,明確表達了LGBTQ+的積極立場,去掉了書中描述的印第安人的刻板印象,把鄉(xiāng)村生活和大都市生活之間的沖突隱藏在了故事的暗處,甚至還留白了關于克隆人的爭議。
從角色身上大多灰色或米色的西裝,以及諸多鋼筋和混凝土的場景中,也能看到《美麗新世界》在用一種類似《千鈞一發(fā)》感覺的復古未來主義式美學,低調、冷淡但又引人注目,讓科幻預言顯得既及時又永恒。
淡而言之,對于一部尖銳、直接還充斥著令人不安的黑暗的故事來說,能改編成這個樣子或許已經是這個時代下它最不會出錯的結果。
縱觀已有的先例們,《使女的故事》是關于性別歧視的,《守望者》是關于種族主義的,《西部世界》是一個相互重疊的機器人腦洞世界?!睹利愋率澜纭分v的是基因工程,但也討論了社會條件,點出了過度用藥,幻想了親密關系的喪失,甚至還揭露了技術和監(jiān)督的善與惡,已然滿腹議題。
反烏托邦,與其說是一個悲慘的背景、一個威權政權或一個秘密警察部隊的問題,還不如說是人們對待彼此的方式。當下關于反烏托邦的現代探索,正在逐漸把視線轉移到人們如何考慮周圍的人。而現在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一天一天地走進我們自己的美麗新世界。
當然,對原著感興趣的,下面也有購買鏈接:
往期推薦
影院終于開門了,然后呢?
苦等了四年的《釜山行2》,你就給我來這個???
今年最愛的片子來了,這才是電影?。。。?/p>
沒有誰,比這部豆瓣4.2分的電影更懂伊能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