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時光編輯部的@倫敦橋我們從電影里來,再回電影里去。
最近,一則新聞又讓國人陷入恐慌。
青島出現(xiàn)6例確診病例、6名無癥狀感染者,市民連夜排隊接受全員核酸檢測。
另一條緊隨其后的消息,更為心堵,有專家稱全球疫情第二次發(fā)作,已拉開序幕。
苦熬10個多月,國慶長假的八天放風,幾乎讓我們忘了:
新冠病毒,從未遠離。
疫情還沒結束,關于抗疫的影視劇,倒一個接一個趁熱而上,先是《最美逆行者》厚顏篡改事實遭全網怒批,后有《在一起》盡量貼靠普通人視角換來好評。
然而,出于宣傳任務,這些劇都或多或少存在些許”美化“濾鏡。
前段時間,湖北電視臺推出了一部抗疫紀錄片,攝制團隊在疫情最嚴重之際,深入救治最前線的武漢金銀潭醫(yī)院拍攝。
可以說,是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唯一珍貴紀錄——
《金銀潭實拍80天》
人人都怕新冠,可我們到底怕它什么?
病急重,會喪命,人傳人……
直至臉上松垮的口罩,再蓋不住神經的麻木,非親歷者始終對它的猙獰一無所知。
在這部盡管拍得略現(xiàn)粗糙的紀錄片里,新冠肺炎的真實面目,得以被還原,被記住。
「無力」
2019年12月29日,6名患有不明肺炎的病人,轉到金銀潭醫(yī)院。
很快這座連武漢人都不太熟悉的傳染病醫(yī)院,成為全國最早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yī)院。
此后更被稱為疫情的“風暴眼”,《在一起》中,張嘉益、周一圍主演的第一個故事,就是以它為原型。
面對突如其來的未知病毒,所有人最初都只有一個感受:無力。
送進來的病人,直接ICU急救。
渾身乏力,呼吸困難,大部分人都需要上呼吸機。
有意識的話,還能靠自身免疫力撐著,如果沒有,接下來的命,只能交給醫(yī)生。
然而每個人病情變化得特別快,壓根沒有時間去救治。
往往是上一秒還能正常對話,下一秒就惡化到要插管。
十幾個病人一夜之間能死四個,備受打擊的醫(yī)護人員,只能哽咽著說:
“實在抓不住他們?!?/span>
“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費的?!?span id="ig4r3lh5d" class="bjh-br">
一旁等待的家屬則更為無措。
左雙貴的妻子王楓姣是一名急診科護士,在生下第二個女兒后,很快確診并且惡化。
送往醫(yī)院的路上,迷糊的妻子試圖去捏丈夫的手,卻怎么都捏不動。
僅存著求生的一口氣,“我好想活下來?!?span id="ig4r3lh5d" class="bjh-br">
丈夫轉述完當時的情境,對著鏡頭哭了出來。
好好的春節(jié),妻子進了醫(yī)院生死未卜。
他沒多久又接到醫(yī)院通知,為避免感染,要盡快將新生兒接回家。
不知道能把孩子送哪去,左雙貴忍不住在醫(yī)院樓外痛哭,引來幾位保安上前安慰。
事后接受采訪,只要一陷入回憶,還是幾次出現(xiàn)情緒崩潰的瞬間。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第二天全國各地的醫(yī)療救援隊,抵達金銀潭。
最頂尖的醫(yī)療力量,匯集在這個原本只有幾位急救醫(yī)生的小醫(yī)院,4月12日,金銀潭重癥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首位從上海趕來支援的鐘鳴醫(yī)生,在他的告別朋友圈里寫道:“金銀潭南樓高區(qū)的不凡,直到永遠?!?/span>
但連紀錄片也沒能提及的是,前期由于尋找不到救治方法,第一批送進金銀潭的患者,無一生還。
「慘勝」
鏡頭保持克制,很少去直面重病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
即便如此,不時閃過的一些畫面,透露出的慘痛與可怖,會讓你相信,彼時的他們正經受著煉獄的考驗。
ECMO治療,是新冠的終極治療手段。
一旦使用,往往是危急重癥患者生還的最后希望。
它的原理,其實就是用醫(yī)療機器替代人體的心肺功能,為其爭取休息時間,至于能不能借此緩過來,誰都沒有把握。
在金銀潭醫(yī)院使用ECMO治療的患者有24名,最后只有4名,成功脫離。
幸存者之一的彭博,從漫長的昏迷中醒來,還要繼續(xù)面對被折磨至殘破的肉身。
一方面是急性腎衰竭,一醒又要進行透析治療。
另一方面,臉上留有灼燒后的傷疤,面部神經失調,手腳抽搐無力,需要每日運動復建。
整個人,一個月瘦了40斤。
彭博把自己撿回一條命,形容為“慘勝”。
“我希望你們一輩子,都不要去感受這個東西,太痛苦了?!闭f這話時,他激動地渾身顫抖。
人們總說“活著就是勝利”,然而獨留下來的人,又該如何面對往后的生活?
李超,一名出租車司機,當他意識到自己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后,父親、母親還有奶奶,都陸續(xù)感染。
一家四口,分別被送進三家醫(yī)院治療,彼此之間,無法聯(lián)系。
躺在病床上的李超,提及奶奶,一度愧疚落淚。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奶奶還有母親,已經先后去世。
在攝制組的幫助下,20多天沒見父親的他,終于有了一次視頻的機會。
對面的父親,喘氣艱難地說自己下不了床,像個“半廢人”。
康復的李超安慰他,等到肺部功能恢復,就能正常,像他一樣。
父親還是沒能像他一樣活下來。
攝制組跟拍其他病者遺體時,意外看到了李超父親李新春的名字。
而就在早上,李超剛跟他們發(fā)微信,醫(yī)生說他父親的狀態(tài)還比較穩(wěn)定……
李超一家人的故事,也只是這場疫情中,不少家庭的普通遭遇。
后來解除隔離,第一天復工的李超,笑著說今天不大行,都沒什么單子。
終于等到第一位乘客上車,他熱心地聊了幾句。
又在開車時,陷入沉默。
淚水在眼底打轉。
日子總還要繼續(xù)。
「回歸」
紀錄片里,還提到一個少為人知的環(huán)節(jié)。
在與新冠的苦斗之中,是一部分人的犧牲,換來了剩下人的幸存。
鳳凰臺前記者敖慕麟,回到家鄉(xiāng)后,答應幫助以前的同事,播報武漢封城后的狀況。
父親沒有阻止他在疫情期間隨意外出,只要求自己能成為他的司機,一同前往。
結果,敖慕麟和父母都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
病得最重的父親,經搶救無效去世。
母親得知消息后,平復了一下,對敖慕麟提出了一個讓他震驚的建議——把父親的遺體捐贈出去。
母親的理由很簡單,醫(yī)生們救治了父親這么久,醫(yī)院投入了這么多的力量。
她想讓父親的死亡,變得有價值。
捐贈的遺體,將留給醫(yī)療中心進行解剖,得到的研究在抗擊疫情前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的是,很多同意捐贈遺體的家屬,由于隔離嚴控,甚至連親人的最后一面,都見不到。
敖慕麟說當時雖然難以抉擇,但心底清楚,這件事一定要做。
敖慕麟的父親叫敖醒吾,他的名字或許比兒子的,更應該被我們記住。
紀錄片的結尾,正如前幾個月的我們所盼望的,武漢人民恢復了往日生活。
李超送完乘客,回到自己天天吃的一家面館,蹲在路邊吃起熱干面;
彭博的第二孩子出生,他看著新生兒止不住笑容,臉似乎胖回不少;
王楓姣怕自己的病態(tài)嚇到女兒,沒想到卻聽到孩子夸她“英雄媽媽”;
至于敖慕麟,前往父親臨終所住的病房,在空無一人的病床前,做最后的告別。
回去以后,他寫下了一段提醒自己的話——
朋友告訴我,父親的病房會有陽光照進來。
于我那里有過希望,但現(xiàn)在是一片廢墟。
我要做的不是把廢墟抹平鏟凈,而是把它保存下來。
不會忘記,不要忘記。
然后在它旁邊,重新開辟一塊新的土地。
不管是親歷者,還是非親歷者。
2020年的這一場疫情,毫不留情地波及到了每一個人
最終,它為我們留下了什么?
我想,其中最關鍵的會是,反思。
無論國家還是個體,或許有了機會停一停,去反思以往的生活,做錯的那些事,今后才能做對的事。
正如剛開始一條條生命的犧牲,也幫助我們探索出了積極有效的應對方案。
第二次疫情襲來,才不至于繼續(xù)被動、失控。
以及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相信所有人都會抓住自己的答案。
當一切回歸平靜的秩序,懷抱著新的希望前行。
只愿我們不要忘記,背后的代價。
觀看紀錄片,可戳“閱讀原文”。
-END-
往期精選回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