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阿呆
人丑還顏控的追星狗子在此
一度,沖浪網(wǎng)友戲謔新浪微博“隨時隨地發(fā)現(xiàn)新生氣”。
這里面,相信國產(chǎn)劇“氣人”的熱搜話題貢獻了不少熱度:
#翟云霄氣人 #潘貴雨氣人 #都挺好氣人 #三十而已太氣人了 #章安仁比陳嶼還氣人……
隨便搜一搜,就能帶出近年的幾部破圈熱門劇:《安家》《都挺好》《三十而已》《流金歲月》……
不知道有多少觀眾會和小萬一樣,看到這些關鍵詞的瞬間就會重新想起當初看劇時生氣上頭的感受。
這也由此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兩極”現(xiàn)象——小熒屏上但凡出圈的國產(chǎn)劇,多數(shù)讓人看得直生氣,而大銀幕上出圈的國產(chǎn)電影,則是讓人看得直淚奔。
那么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國產(chǎn)影視劇變得如此“情緒化”呢?
先來說電影。
近幾年,國產(chǎn)院線電影有非常明顯的市場特征,那就是哭片當?shù)馈?/p>
作為一種特殊的“類型片”,哭片其實一直以來在國產(chǎn)電影中都擁有一席之地,最早的國民集體記憶甚至可以追溯到1988年楊貴媚老師主演的《媽媽再愛我一次》。
小時候全班集體痛哭的場面……簡直難忘。
過去十幾年間,也不時會出現(xiàn)一部哭片叫好叫座,進而成為國民話題,比如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2015年的《滾蛋吧!腫瘤君》,在2018年的暑期檔票房冠軍《我不是藥神》達到階段性高峰。
可以看到,曾經(jīng)可以口耳相傳話題發(fā)酵的催淚電影,主題大多關于集體的傷痛記憶,或者人類共同困境。
《唐山大地震》劇照
但從2016年開始,隨著短視頻平臺興起,電影營銷迎來新的機遇,哭片也隨之進入了“新紀元”。
其中有兩部電影以做到極致的情緒營銷獲得票房大成功,堪稱“情緒片標桿”。
一部是2017年上映的《前任3:再見前任》。
在影片質(zhì)量與前兩部持平的情況下,《前任3》以“前任”作為關鍵詞狂打情緒牌,極具煽動性的催淚片段和觀眾映后痛哭的畫面在短視頻平臺瘋傳。
最終,這場全民情緒狂歡帶給豆瓣5.5分的《前任3:再見前任》近20億票房——在《前任》系列前兩部作品票房都不足2億的情況下。
2018年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則更是一場現(xiàn)象級的“眼淚營銷”。
宣傳期間,這部電影在海報正中間打出“唯一觀影提示:請帶足紙巾”的字樣,觀眾觀影時痛哭的短視頻也立刻開始病毒傳播。
找準了情緒觸點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盡管上映后各平臺評分不斷下滑,也被觀眾詬病“三觀不正”等問題,但觀眾仍用一張張紙巾為這部電影哭出了9.58億的總票房。
而這種營銷殺手锏,近幾年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院線電影熟練運用。
比如今年內(nèi)地電影票房榜上,至今為止的前十名中,有五部都是情緒哭片:《你好,李煥英》《中國醫(yī)生》《送你一朵小紅花》《我的姐姐》《你的婚禮》。
至于“哭片當?shù)馈北澈蟮脑颍鋵嵅浑y理解。
商業(yè)片要收獲好的票房,就要在觀眾中找到最大公約數(shù),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大多數(shù)觀眾置于同一種情緒、同一種判斷中。
要么讓所有人笑,要么讓所有人哭,相比之下后者顯然更容易做到。
對觀眾來說,在密閉空間中享受兩個小時的情緒宣泄,也算是從緊張、壓力之中短暫逃脫的一個好選擇。
再來說我們的國產(chǎn)劇。
曾經(jīng),我們的國產(chǎn)劇由大IP與流量演員霸屏,要么是網(wǎng)文改編仙俠劇,要么是百轉(zhuǎn)千回宮斗劇。
在粉絲安利控評刷數(shù)據(jù)的虛假繁榮下,此類劇集在早前幾年遍地開花。
近幾年,流量+IP的定律開始失效,從前只能在仙俠劇中給流量做配的實力演員們逐漸找回主場。
與此同時,相對現(xiàn)實主義的劇開始崛起。
但和要在規(guī)定時間給予觀眾最大程度情緒刺激的電影不同,電視劇除了吸引更多觀眾關注,還要面對觀眾留存的問題——如何刺激觀眾一集接一集追劇直到大結(jié)局?
對此,編劇們摸索出的一種方式就是,“惹觀眾生氣”。
《歡樂頌》劇照
2016年《歡樂頌》熱播,劇中受原生家庭拖累的樊勝美激起了所有觀眾的心疼,而對她的毒瘤原生家庭,網(wǎng)友也紛紛表示了憤慨。
每當樊勝美重男輕女的父母與扶不起的哥哥出場,這部劇在網(wǎng)絡上的討論熱度都會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
國產(chǎn)劇很快將這一招“發(fā)揚光大”:
《都挺好》的蘇大強、《安家》的潘貴雨、《流金歲月》的蔣父、《完美關系》的馬邦尼媽媽……
原生家庭對主人公的迫害,成了國產(chǎn)電視劇“逢播出必熱搜”的法寶。
情感糾紛、婆媳關系、家長里短……這些日常生活中有可能產(chǎn)生矛盾的地方也被國產(chǎn)劇開發(fā)出一個個“氣氛點”,一次又一次點燃觀眾的情緒:
《三十而已》的“精品綠茶”林有有,幾乎承擔了這部劇所有的微博熱度;
《流金歲月》的謝宏祖,被網(wǎng)友罵到一遍遍在微博道歉;
就連主打關注教育問題的“小”系列,也在最新一部《小舍得》中設立“端水大師”南建龍的角色……
電影要用強烈的情緒形成后續(xù)的發(fā)酵和傳播,電視劇也同樣需要用直接的情緒反饋增強用戶粘性。
比起 “設置懸念—揭開謎底”的方式,很顯然“生氣—復仇”的爽劇模式對故事文本要求更低。
觀眾生氣就謾罵→謾罵就有熱度→有熱度劇就賺錢,國產(chǎn)現(xiàn)代劇就這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致富路。
只是百花齊放才是春,如果市場上只有一種類型流行,這條路我們又能走多久呢?
?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wǎng)絡,若有侵權(quán)請主動聯(lián)系我們。
阿呆往期文章
點擊即可閱讀
劉昊然周冬雨齊聚,半個電影圈都在這里
集齊6位影帝影后,看完爆哭
9.2分影史傳奇,這次不能錯過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