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沒進影院了?
你在等誰?
Sir猜90%的人選它
導演、編劇、演員,甚至時長(185分鐘)都是華語頂級規(guī)格。
如果說長津湖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關鍵戰(zhàn)役,那《長津湖》也是今年中國電影暑期檔必須拿下的一戰(zhàn)。
延期再延期,臨門一腳又撤檔。
別慌。
除了安心等待,還有辦法。
比如最近就有百萬年輕人涌入b站,打開塵封多年的老式紀錄片,流著淚刷彈幕。
惡補《長津湖》的“前傳”。
看完它你就知道。
《長津湖》這一“戰(zhàn)”,不可能被遺忘,不可能打不響。
《冰血長津湖》
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
沒錯,就是那個片頭閃閃紅星logo的制片廠。
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兜氐缿?zhàn)》《智取威虎山》,還有馮小剛的《芳華》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這部10年前,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繼承了八一電影制片廠史料詳實的優(yōu)勢
還原戰(zhàn)爭,更試圖還原戰(zhàn)爭背后的具體面孔。
時隔多年,那場戰(zhàn)役已過了大半個世紀。
紀錄片拍攝時,他們的年齡都已逼近百歲。
有的依舊精神矍鑠,有的已經(jīng)老得語焉不詳。
但每每談及這段歷史,他們的眼中,依舊會泛起淚光。
一切宛如昨日。
長津湖戰(zhàn)役對他們來說充斥著諸多第一次。
第一次出國,第一次見到老外,第一次沖陣殺敵。
以及,第一次體驗生命的重量......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
在畫中,它宛若仙境,一幅江山如畫的場景。
然而在當年的志愿軍眼中,這里是一切噩夢的起點。
記住這個日子: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
不到四個多月,北朝鮮軍隊便被南朝鮮外援打得潰不成軍。
在對朝鮮軍不斷的窮追猛打中,美國軍隊逐漸越過了三八線,開始向中國邊境逼近。
再加上北朝鮮向中國的求救。
事到如今,這一仗無法避免。
10月8日,毛澤東發(fā)布命令,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記住這個數(shù)字: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
它們和號稱“美軍精銳”的海軍陸戰(zhàn)隊及南朝鮮軍,在這里展開一場震驚世界的激戰(zhàn)。
這場長達20多天的長津湖之戰(zhàn),不僅是我國軍人最為艱難的一戰(zhàn),至今依然是美國軍事院校學習的典型戰(zhàn)例。
它的難首先在一個字——冷。
冷到死。
零下40度的嚴寒,直接讓我國軍人猝不及防。
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實在沒有足夠的物資。
給第9兵團準備的棉衣,因為行程有變,沒能及時穿上。
很多人只穿著薄冬裝,沒有棉鞋和棉帽情況下,倉促前往前線。
翻山越嶺時,有的手凍壞掉了,有的腳凍壞掉了,滑下雪山,人是救不了。
有的人甚至生平中第一次看見這么大的雪,完全沒有御寒經(jīng)驗。
有的戰(zhàn)士就用飯盤燒的水洗腳,一洗,完了。
第二天腳全腫了,鞋子都穿不上了,140人隊伍,一下子有將近120人腳壞了。
當時很多人耳朵、手指都被凍壞了,像冰塊一樣輕輕一碰就掉......
這時候還沒見到敵人呢。
整場仗打下來,光是凍死就上千人。
冷之余。
還有餓。
以現(xiàn)在的目光來看,一群沖陣殺敵的士兵,食不果腹是難以置信的。
但于當時的志愿軍,這就是他們的日常。
最后都已經(jīng)餓到跪地祈求的地步。
冰天雪地下,饑寒交迫的士兵們說道
我們不怕死,也不怕任務艱巨,我們唯一的請求是團長能不能發(fā)我們幾個土豆,給我們充充饑。
團長能怎么辦?
堅強的戰(zhàn)士也只能默默流淚。
看著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們,唯一的要求只不過是吃幾個土豆。
他還滿足不了。
哦不。
他還不能放開哭,因為一哭,眼淚會結成冰。
沒吃的,就去找。
可在長津湖的荒山野嶺上,想找到吃的,談何容易。
哪怕冒著炮火,千方百計把土豆烤熟,送到前線的時候,土豆早就變成了冰塊。
可是真的餓?。?/span>
哪怕是冰的,很多人寧愿啃著凍成冰塊的土豆果腹。
零下40多度啃冰塊,每一口都是對口和胃的折磨。
讓他們最欣喜的一刻,竟是攔截到美軍撤退的車子。
因為這意味著有吃的了。
而長津湖之戰(zhàn)最大難點,當然還是對手太強大。
比起日軍和國軍,美軍儼然是一個龐然大物。
大部分志愿軍一開始并不了解美國。
一些經(jīng)歷過抗日和解放戰(zhàn)爭的士兵沒把美國人放在眼里。
出發(fā)前連剃須刀都沒帶,他覺得肯定很快能打完回來。
然而。
美軍的最高指揮是麥克阿瑟。
國人對他最熟悉的畫面,就是戰(zhàn)后他與裕仁天皇的合影。
這位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當過“將軍搖籃”軍校校長的麥克阿瑟,在世界戰(zhàn)場上早已名聲在外。
當時中美兩國兵力差距有多大?
我軍基本都是用別人用剩下的武器,從漢陽造到日本式還有繳獲的國民黨裝備。
參差不齊。
而美國的“聯(lián)合國軍”呢?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抵達朝鮮之前,總司令麥克阿瑟登上了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zhàn),在300多艘軍艦和5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美第10軍成功登陸仁川,將朝鮮人民軍攔腰斬斷。
那是一支士氣正高的“不敗之師”。
中國人民志愿軍物資不足,還有一個大的原因是美軍攔阻。
中國與朝鮮只有一江之隔,如果切斷中朝間的聯(lián)系,中國人民志愿軍后續(xù)部隊就無法入朝。
于是麥克阿瑟命令遠東地區(qū)的美國空軍、海軍的各種飛機出動。
炸毀鴨綠江上所有的橋梁,嚴密封鎖鴨綠江以南地區(qū)的所有道路,摧毀一切車站和城鎮(zhèn),不許中國的一兵一卒進入朝鮮(參考《金剛川》)。
最少八九架,多的時候十幾架、二十幾架。
白雪皚皚的小高嶺打成了一片焦土,本來有的松樹也全都燒成了木炭。
按一位老兵的回憶,那個情景叫“尸橫滿街”。
怎一個慘字了得。
總結一句:一邊坦克加飛機,而一邊是小米加步槍。
力量之懸殊,再加上物資不足,仿佛一切都是螳臂當車。
當時沒有人相信,美軍會被打敗。
但戰(zhàn)爭結果,大家都已經(jīng)看到了,美軍潰敗。
為什么?
其中當然有美軍戰(zhàn)略的失誤,過于自滿的麥克阿瑟對形勢輕率的誤判,讓美軍屢屢中了埋伏。
但更重要的原因,不是戰(zhàn)略,不是裝備,不是物資。
是我們的志愿軍誓死的意志力。
靠意志力能打贏一場絕對劣勢的仗嗎?
先別下判斷,看下去。
舉一個細節(jié)。
當我方后續(xù)部隊抵達高地時,誒,怎么沒有人?
不,再定睛一看。
他們震驚了
前線戰(zhàn)士匍匐著,人人都手持武器的姿態(tài),目視前方,槍口對準水門橋。
沒有人有后退之勢。
然而,再走進一看。
他們?nèi)純龀闪司К摰谋?,犧牲了?/span>
紀錄片中有太多太多這樣犧牲的例子。
如果非要說這場力量懸殊戰(zhàn)役,中國是怎么贏的。
真沒有什么奇招。
不完全靠誰的領導。
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是用一個個志愿軍活生生地以命抵命。
第9兵團一輪戰(zhàn)斗下來,部隊減員14000多人,凍傷減員30732人。
的確,與其說是靠意志力打贏。
不如說,這場勝利就是用鮮血和肉體“換”來的。
司令宋時輪,在朝鮮戰(zhàn)爭結束回國前,曾經(jīng)在鴨綠江邊,面向長津湖方向的茫茫群山,灑著淚,深深鞠了一躬。
這一鞠躬,為的是客死異鄉(xiāng)、為國犧牲的戰(zhàn)友。
更是為日后無法放下這一切的生還者。
他們在回憶往事時,總會情緒激動,無法面對。
那些弟兄再也無法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
幸運的是,在紀錄片公映的幾年后。
從2014年到2019年,共計6批599位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回到了中國。
經(jīng)過了大半個世紀,他們終于回家了。
總體而言。
《冰血長津湖》這部作品現(xiàn)在回看,敘事中規(guī)中矩,手法略粗糙,卻意義非凡。
有一點是Sir佩服的,它沒有丑化對手。
描述敵人時,會花不少篇幅敘述對方的戰(zhàn)略用意。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運籌帷幄,把雙方的戰(zhàn)爭思路掰扯清楚。
在這個民族情緒日漸扭曲,撕裂的網(wǎng)絡時代。
10年前的這種品質(zhì)反倒彌足珍貴。
正像這位豆瓣網(wǎng)友所說
烈士們英勇,
不需要通過丑化對手來實現(xiàn)。
影片最后,是中美邦交正?;蟮恼雇?。
朝鮮戰(zhàn)爭的生還者,已經(jīng)是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訪問美國胡德堡基地。
接待遲老的海軍陸戰(zhàn)隊司令查爾斯上將,私下詢問長津湖戰(zhàn)役的事情,因為他的父親曾經(jīng)和我國志愿軍交手過。
兩雄相遇,不卑不亢。
最后,遲老還贈予對方一本《孫子兵法》作為禮物。
以這一幕收尾,寓意不言而喻。
留意一下紀錄片的海報:
拍攝初衷,為紀念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協(xié)議簽訂六十周年。
在緬懷我國犧牲的烈士之余,更是反思戰(zhàn)爭的殘忍。
正是經(jīng)歷了浴血奮戰(zhàn)。
才能意識到和平來之不易。
是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期盼。
一場戰(zhàn)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沒有勝利者可言。
畢竟一個需要戰(zhàn)爭英雄的時代。
從來不是一個好的時代。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助理:海邊的卡夫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