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第十二日綜述——皆大歡喜,總有遺珠
泰倫斯·馬力克走向巔峰
素有“電影詩人”之稱的泰倫斯·馬力克是一個慢工出細(xì)活的導(dǎo)演,從1973年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以來,在接近40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他一共只拍攝了4部作品。這部獲得金棕櫚的
《生命之樹》,是他的第五部電影。馬力克和戛納的淵源頗深,他早在1979年,就以《天堂之日》拿下了戛納的最佳導(dǎo)演獎。這部《生命之樹》和馬力克的其他電影相比顯得比較特殊,因為影片的雛形從他拍完《天堂之日》后就已經(jīng)形成。當(dāng)時,馬力克把這個電影項目命名為Q,可是由于技術(shù)所限,Q未能開拍。不過Q的故事和主題卻成為了縈繞在馬力克心頭的一種回聲。直到2007年,從Q演化過來的《生命之樹》成為了現(xiàn)實。
這是一部典型的文藝片,和戛納的口味頗為相符。而且在影片結(jié)束后的媒體評論中,影片享有極好的口碑?!缎l(wèi)報》給了影片五顆星的滿分,并評價說:“這是一部瘋狂的、無與倫比的電影。雖然在畫面上
寧靜而又詩意,但是人物的心中卻是充滿了焦灼和恐慌的。他展示了人們特有的無數(shù)的情感,從喜悅到恐慌,從愛到恨,從自信滿滿到遭遇幻滅。到最后還是愛將人帶離了泥潭。”indieWire則表示說:“《生命之樹》是一部聲形俱備的電影。不僅在視覺上做的很出色,而且在影片主題上無懈可擊。”著名的《好萊塢報道者》則說:“
布拉德·皮特在影片中送上了自己職業(yè)生涯中最完美的一次表演。視覺特效和藝術(shù)設(shè)計堪稱完美。這是一部獨特的電影,它讓我們不得不從自己的經(jīng)歷去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還鮮有電影能做到這種水準(zhǔn)。”
可以說泰倫斯·馬力克用這部電影走向了巔峰,那種個人化色彩極強(qiáng)的影片終于得到了權(quán)威電影節(jié)的承認(rèn)。從今以后,泰倫斯·馬力克可以更加放心、大膽地拍攝自己想拍攝的影片了,而且他現(xiàn)在更不需要去顧及制作周期、演員陣容和拍攝成本等等問題。其實,他在拿金棕櫚之前,就沒有顧及過這些。不管怎么樣,《生命之樹》獲得金棕櫚是名至實歸的事情。無論從影片的導(dǎo)演技法還是主題思想,幾乎都是貼合戛納口味的。如果說,馬力克的獲獎制造了什么遺珠的話,那么別的影片獲獎,則肯定讓《生命之樹》遭遇悲劇。
下一頁:戛納大年的遺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