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影片票房慘淡
整個3月才過去一半,已經有11部新片登陸國內各大院線,據統計數據顯示,3月8日當天上映的7部國產片中,
《笑功震武林》票房890萬元、
《愛神》票房297萬元、
《午夜火車》票房110萬元、
《暴走吧,女人》票房91萬元、
《蕭紅》票房40萬元,皆可用慘淡來形容。
雖然從今年1月到2月,由于賀歲檔的強勁勢頭帶動下,前兩個月國內上映電影票房已累計達到約37.5億,但其實了解電影市場的人都知道,每年的3月、4月都是電影淡季,這個階段,電影觀眾們剛剛經過了春節(jié)、情人節(jié)的集中消費,觀影熱情和能力都有所下降,因此也很難出現集中的觀影消費熱潮。
成熟檔期成為大片必爭之地
目前,中國電影市場較成熟的檔期有三個,分別是賀歲檔、暑期檔、國慶檔,而這三個時間段也成為各種大片的檔期首選。而院線也會將投資規(guī)模比較大的影片安排在黃金檔中的黃金時段上映,更有甚者其排片密度會大到其他中小成本影片只能“見縫插針”或干脆檔期推后。
這么一來二去,3月必然成為避讓大片的小成本電影集中上映時間段,不過,由于上映密度過大,加上
《虎膽龍威5》、
《生化危機5》、
《魔境仙蹤》等知名度較高的好萊塢影片沖擊,很多小成本影片就算避開了大片也難免遭遇影院“一日游”。在被擠壓的情況下,中小成本影片只能積極開發(fā)新的檔期,為自己找出一些貌似不錯的“噱頭”,3月8日7部影片集中上映正是體現了這一自“創(chuàng)”檔期的現象。
小成本求生存屢“創(chuàng)”新檔期
其實,檔期的形成是建立在電影觀眾在時間、娛樂方式、生活習慣等基礎上的,由觀眾的電影需求決定而非發(fā)行方來決定。不過即便如此,也有如
《失戀33天》這樣的黑馬出現,進而帶動“新”檔期的形成,不過,檔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去年這個時間上映賺錢,不代表今年也會賺錢,只有持續(xù)的制作出高質量的電影,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下一頁:女性題材影片偏愛三八節(jié)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