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終于不再是醬油
首先還是要關(guān)注華語電影和華語電影人。因為本屆戛納在不同的單元都有華語電影的身影,所以大家的注意力還是從紅地毯稍稍偏向了電影本身。而且由于賈樟柯的新片事關(guān)當(dāng)下最熱門的國內(nèi)現(xiàn)狀,人們的興趣點自然被點燃了。
賈樟柯的這部電影,用了四個不同的故事,穿綴起了整個中國的一個階層。用四起偶然事件,描繪了中國目前的眾生相。這其中有煤礦和政府官員的貪污,有90后農(nóng)民工的自殺,有桑拿房里的性侵害還有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男人的工作。片中的四個故事,分別發(fā)生在河北、山西、重慶和東莞——從北到南,占據(jù)了大半個中國;各種方言也使得人們對“地大”的祖國有了更深刻的認(rèn)知。這種“概括式”的故事,給影片提供了一種“提綱挈領(lǐng)”的感覺。也正是因為這種面積上的“廣袤”,讓這部電影成為了某種“描繪中國人群體性肖像”的作品。
雖然說,這種肖像只是一部分,但這卻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肖像,是這個國家的主流,也是其他導(dǎo)演不想、不敢、不愿去描繪的內(nèi)容。和《三峽好人》中的那種描繪中國相比,賈樟柯在這部電影中的描繪已經(jīng)截然不同了。賈樟柯曾經(jīng)說過,在《三峽好人》里,中國的變化已經(jīng)完成,他需要看到的是中國的選擇。而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多種選擇中的一種:暴力的反抗。而這次所獲得的最佳劇本獎,也能看出來這是世界影壇在肯定這部作品的內(nèi)容——畢竟,在中國這么一個正在發(fā)生巨變的國家里,我們?nèi)鄙俚木褪琴Z樟柯這樣的用藝術(shù)記錄的記錄者。
其實,賈樟柯獲獎,只是他個人的電影和文化修為,根本不能算是“華語電影”的盛世。最近這三年來,華語電影在戛納的表現(xiàn),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前年,華語電影
《武俠》、
《金陵十三釵》、
《雪花與秘扇》、
《龍門飛甲》、
《白蛇傳說》、
《大鬧天宮》等等劇組都“拖家?guī)Э?rdquo;地來到了戛納集體打醬油;去年,
楊冪和某些冰冰在紅地毯上自曝其丑;今年,華語電影茍延殘喘地拿到了最佳劇本,然后是爆出了某女明星一擲萬金走紅地毯的人盡皆知的內(nèi)幕。這種割裂的現(xiàn)實,這種一邊是自取其辱和勞頓舟車,一邊是賣片吆喝和過審驚喜的現(xiàn)狀,本身就是一部好戲。
下一頁:美法片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