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海報
1966年生,江蘇人。1990年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yè)。后一直從事紀錄片教學和實踐。主要作品有《水城》、《神鹿啊,我們的神鹿!》、《愛丁堡的天空》等。現(xiàn)為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副教授。2012年導演拍攝故事片
《萬箭穿心》,贏得口碑。2013年執(zhí)導歷史電影
《大明劫》。
去年,一部關注現(xiàn)實的小成本制作《萬箭穿心》被影迷們評為2012年最佳國產(chǎn)片,也讓不少人記住了導演
王競的名字?;乜赐醺傇?jīng)的作品,
《我是植物人》、
《孩子那些事兒》、
《一年到頭》……幾乎都是圍繞社會現(xiàn)實展開,這也讓不少網(wǎng)友給他貼上了“業(yè)界良心”這樣的標簽。
令人意外的是,《萬箭穿心》飽受好評之后,王競帶來的最新電影卻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大明劫》,投資也由小成本升級為3000萬的中等成本,還請來了
馮遠征、
戴立忍主演。雖然在豆瓣等影迷網(wǎng)上仍然得到了很高的評分和口碑,但電影依然沒有逃脫“叫好不叫座”的命運。
“其實對這個結果我是有準備的。”接受采訪時,王競坦言,“最早在做這個題材的時候,就不斷有人說,現(xiàn)在誰還看歷史片啊,尤其是這種嚴肅題材的。”但王競偏偏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看看究竟能不能拍出一個不一樣的古裝片來。“這些年的古裝片大多都是戲說,很少有正劇。”而且,對于明朝這段歷史,王競覺得也很有意思,“我對明朝的認識來源于小時候姚雪垠寫的《李自成》,今天年輕人對明朝的認識可能大多是來源于《明朝那些事兒》。對孫傳庭的認識,亂世中知識分子的表現(xiàn)……都是我想要在電影中探討的。”他也毫不避諱,拍《大明劫》其實還有一個私人動機,“我一直在小成本里打轉,沒做過規(guī)模大一點的片子,這次也是一個機會。”
至于票房,王競確實沒什么概念,“《萬箭穿心》第一輪一共才300多萬?!洞竺鹘佟返谝惶炱狈?50萬,我聽著挺好。我算了算,20天不就3000萬了么。”他不懂的是,《大明劫》上映一周不賺錢,在不少影院很快就面臨下片的危險。
這也沒有打擊王競的信心。相反,他說自己不想再做《萬箭穿心》這類小成本的影片了。“我也想拍得更好看,但是沒有好的明星,沒有好的制作條件,很多東西實現(xiàn)不了。”《萬箭穿心》之后,他有了執(zhí)導大制作的機會,也趕上了中國電影市場最好的時候,他的理想是拍出文藝和商業(yè)兼顧的作品,“既把我想說的表達了,又讓普通觀眾覺得好看。”
《大明劫》劇照
拍明朝故事“不露怯”多難
很多人都以為第一次拍古代戰(zhàn)爭場面對王競來說會是一大難題,但他說恰恰不是,“最難的那段戰(zhàn)爭戲準備得最充分,四天就拍完了。”
他說,最大的壓力其實來自于“明粉”,“現(xiàn)在有一股明朝熱,貼吧里很多人對明朝研究得很細,如果拍穿幫了、露怯了,拍出來不是他們心目中的明朝,是要被罵得很慘的。”
但是,真實的明朝什么樣?沒人能說清楚。“每個人腦子里都有個明朝,有的來自戲曲,有的來自古裝片,包括演員都有一些定式。它不像民國有照片、紀錄片,它沒有標準答案。”
王競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和美術、服裝、道具團隊一起研究影片中的細節(jié),一點點打磨出歷史感。“比如顏色,古代和今天就不一樣。我在斯德哥爾摩參觀過一個沉船博物館,15世紀的沉船里打撈出當時的染料,我拍了照片,也是五顏六色的,但是洋紅、普魯士藍那時候都沒有。當時的工藝也染不了這么鮮艷,所以電影里所有的色彩都是比較沉重的。字體也是,電腦字和手寫就是不一樣。”
盡管反復斟酌,影片中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小錯誤,比如糧倉主管向將軍行禮時,用的就是清朝的禮節(jié);士兵打槍,把眼睛靠近槍進行瞄準,“后來看文獻才知道,那時候火藥四濺,眼睛應該是離開的。”這些問題,若不是王競主動“坦白”,幾乎沒有觀眾看出來。“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拍一部電影,了解一個行當,進入一個時代,挺好玩的。”
電影畢竟是電影,歷史的真實之外還需有合理想象?!洞竺鹘佟肪桶衙麑O傳庭和名醫(yī)吳又可這兩個歷史上真實人物合理地放到了同一個時空之下。
“孫傳庭的史料比較豐富,60%至70%都是有史料可查的。他捍衛(wèi)國家似乎沒有錯,但當時,明朝充斥著腐敗,搖搖欲墜,是否應該維護它,甚至為了勝利不擇手段,今天仍然無法輕易下個定論。”
對于吳又可,王競在他身上寄托了更多的個人情懷。“對我來說,他是不是中醫(yī)都不重要,他就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形象。在亂世中,他有自己堅守的價值,他的堅守穿越了300年,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價值。這是我想借著明朝的故事來探討的。”
下一頁 中國市場分成“囧前”“囧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