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專稿 智商上的巨人,情商上的矮子,破解難題手到擒來,但人情世故卻一竅不通;這可能是大眾對少年天才的普遍印象。但這些少年天才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從小和一群同樣聰明絕頂?shù)耐g人生活、學習在一起的少年班里又有什么不同的故事?6月19日上映的《少年班》就是聚焦在這個特殊的小群體上,雖然影片是肖洋的導演處女作,但因為他本身也是“少年班”的成員之一,講述這樣一個屬于“神童”的故事可能會更有切身感受。這位15歲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1995年就讀西安交大建筑學系、又從德國威斯巴登學院媒體系深造回國的“金牌剪輯師”,首次執(zhí)導筒便選擇致敬了自己的青春,卻也讓人們在高考、中考剛剛完畢不久的盛夏,更加關(guān)注“教育”這個永遠的話題。
少年郎,古代神童怎么選?
中國人熱愛神童。鄉(xiāng)間少年只要抖露出一絲早慧的毫毛,就會被十里八鄉(xiāng)傳送為百年一出的人才。七歲能詩的駱賓王和九歲讀《漢書》的王勃都只是中國兒童穎悟史的一個注腳;世界范圍內(nèi),莫扎特六歲寫出《G大調(diào)小步舞曲》的天才神話也流傳了百年。神童顯名,就會有人因此希望有相應(yīng)的團體擔負起續(xù)寫神話的任務(wù)。因此,神童的選拔、教育、管理成為了自古以來的一條龍服務(wù),少年班應(yīng)運而生——說白了,就是給神童們單開小灶、特殊教學。
少年班導演肖洋的經(jīng)歷仔細審度,也算是“神童標配”
神童的選拔自古有之,元代《文獻通考》紀錄,漢代就已經(jīng)有了針對天才少年的選拔制度,“年有才俊者拜童子郎”。但彼時,神童也只能和太學中其他弱冠青年一起誦經(jīng)習文。到唐代,“童子科”成為專門選拔少年英才的考試模式,入選者進入國子學,分門別類的進行培養(yǎng)。這就有些像當今少年班的模式。
中國當代少年班從何而來?
中國當代少年班的提出,來自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在1970年代重返大陸后,他提出了大量重視科技人才培養(yǎng)與基礎(chǔ)科學研究的建議。1978年,遠在安徽低調(diào)無比的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少年班。
與古代中國不同,當代少年英才的聰慧標準不再是經(jīng)文師傅,而是單純意義上對數(shù)理的敏感。而在那個“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以及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也曾招收過少年大學生。但時至今日,依舊在堅持對少年天才進行集中培育的也只剩下了中科大和西安交通大學。
下一頁:少年班的爭議
[1905電影網(wǎng)]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