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人》劇照
《末代皇帝》
五 復歸倫理時代(1979-1990)
進入80年代,就像圣經(jīng)里的亞當夏娃被逐出樂園一樣,好萊塢電影在六七十年代閃耀的理想主義、叛逆情結(jié)、個性解放很快就瀕臨破滅。電影中那種本真的、放肆的、尖銳的個人表達也在現(xiàn)實面前慢慢失去了觀眾。整個時代的風氣開始向保守主義復歸。1979年,描寫一對普通夫婦間交流困惑與親子關(guān)系的影片《克萊默夫婦》出人意料地掙得了1億美元票房。70年代那種描寫邊緣人物混亂生活以及悲劇性結(jié)局的電影慢慢消失了,人們想看到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是夢醒之后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是對家庭的重新認識,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重建。于是,像《普通人》、《母女情深》、《雨人》、《為黛西小姐開車》這樣描寫真情、親情,著眼于小視角、小故事、小人物的電影大興于世,即使是《火的戰(zhàn)車》、《走出非洲》、《甘地》這樣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也充滿著昂揚或者平和的面貌。總體說來,80年代的奧斯卡看重的是人的氣息,是回歸俗世生活、重拾倫理道德。除了《莫扎特》、《末代皇帝》、《甘地》等幾部影片,這個時期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總體水準并不高。時過境遷之后,我們從中看到的更多是影片承載的時代記憶,而不是電影本身的獨特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