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和《北西》的成功標記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新方向
原標題:觀眾的“換代”和電影的“換代”
中國電影將面對1990年后出生的人群,甚至要給1980年出生的父母準備“全家電影”,以及他們的孩子需要的“低幼”和“青少”產品。
自去年底以來,《泰囧》、
《北京遇上西雅圖》這些電影在市場上的成功,明確標記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新方向,市場規(guī)模迅速鋪展,單片票房竄高。對應著看,這一年來擴張速度最快的院線基本布局在二三線城市,把主流觀眾定位于年輕人,換言之,國內電影市場的擴容其本質是將二三線的年輕觀眾納入了目標消費者,這對中國電影而言,意味著正處在一個猛烈的“換代”過程中——25歲以下的觀眾變得極為重要,觀眾的“換代”將強迫內容生產方的觀念轉變,也就意味著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陣容的換代。
《小時代》的“貢獻”在于測定了一個特定消費領域的規(guī)模
我最近經常和朋友講一句話:“你想想1980年出生的人現(xiàn)在多大?”,1980年出生的人已經33歲了,他們不是那么“年輕”的觀眾群了,也就是我們的電影生產將面對1985年后、1990年后出生的人群,甚至我們要給1980年出生的父母準備“全家電影”以及他們的孩子需要的“低幼”和“青少”產品。中國電影是不是能夠形成成熟的產業(yè)架構?是不是能夠在內容生產中具備原創(chuàng)性?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在本土化策略中,是否意識到“換代”的迫切并為之努力?;蛘哒f,中國電影面臨的“給新一代制作電影”的轉型,不僅是為了經濟層面的商業(yè)成功,這也是大眾文化介入社會的根本途徑。
《失戀33天》、
《畫皮2》掀起了電影類型探索和電影換代的問題,在一系列以“青春”為名的傳播中,把這些“現(xiàn)象級”電影事件背后的本質顯現(xiàn)得更加明顯。我們究竟如何面對這次“青春潮”,或者說如何面對影院觀眾里洶涌的青春潮。我有一個略帶調侃的說法,在中國所謂的“中產階級電影”是面對一二線城市里35歲以上觀眾,這種“中產階級電影”將成為次要的分布,而此類電影以前的生產者——也就是在中國電影產業(yè)中常年排列在最前沿的那些名字,現(xiàn)在,好像突然變得相對次要起來,退一步說,成了市場多元化的組成部分。
對于15-25歲的觀眾,以前主流電影的態(tài)度是考慮兼容這個群體,但這一年來一個明顯的信號是出現(xiàn)了以這個群體為消費主體的電影,在這里不能不提《小時代》?!缎r代》的電影水準暫且擱下不做議論,它真正的意義在于測定了一個特定消費領域的規(guī)模,在類型片土壤并不富饒的中國市場,它提供了青春偶像劇電影化和此類電影類型化的途徑以及可能。在《小時代》引發(fā)的激烈爭議里,我們也看到一種類型生產背后必然涉及的社會意識的開掘以及沖突,視覺美學所建筑的價值觀必然被議論以及這議論背后復雜的意義。這就是《小時代》的實質“貢獻”:它讓我們了解到類型生產的文化實質和商業(yè)倫理。
下一頁:“全家電影”在中國完全是一個亟需開掘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