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在國際獲獎在國內票房還不到2000萬
解讀:奧斯卡不是唯一標桿 國內市場潛力大
《臥虎藏龍》確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它在國內的票房還不到2000萬,美國人喜歡的就是中國大俠在竹子上飛來飛去,國內的觀眾可不買賬。而且,為了迎合美國人的愛好去拍一部電影想必也不能帶來票房和口碑,何況奧斯卡已今非昔比,即使在美國本土,組委會每年也都會因收視率而焦慮。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藝術家》內地引進的希望就不大,國內片商一致認為這樣的電影不會賺錢,過于小眾,不符合觀眾的需要。
烏爾善認為電影人只向國際獎項看齊太片面
《畫皮2》的導演
烏爾善曾說過,中國電影不能直接把外國的東西搬過來,而是應該建立自己的標準。其實不只是奧斯卡,國際三大電影節(jié)也是一樣,對中國電影市場的發(fā)展并沒有多大的影響,每個電影節(jié)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如今國內電影市場正在逐步發(fā)展中,電影人只向國際獎項看齊的話就太片面了,做好劇本拍好電影才是影道理,觀眾也會喜歡,就像以小博大的
《失戀33天》,口碑與票房齊飛,與其迎合外國的評委們,不如多想想國內觀眾的感受。那樣的話,即便“好萊虎”來了,我們也能做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