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Action!”每一場戲開始,都離不開“打板”的動作。一部制作精良、畫面經(jīng)得起推敲的作品,更離不開場記的辛勤付出。

如果把電影工業(yè)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必不可少的就是由無數(shù)基層電影工種組成的龐大基座。他們的崗位或許微乎其微,但卻極富“螺絲釘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
6月8日開始,《幕后》板塊推出特別策劃系列節(jié)目,帶您探訪這些銀幕背后的“螺絲釘”。今天就讓我們率先走近場記這一職業(yè),聽聽資深場記師張悅講述她這些年的從業(yè)心得。

01
張悅進入場記行業(yè)超過10年,《芳華》《只有蕓知道》《后會無期》《保你平安》等都是她的代表作。

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對場記有個誤解,認為他們只會簡單的打板工作,此次接受我們訪問,張悅“辟謠”之余,還深度介紹了打板中的學問。
據(jù)介紹,打板作用主要有兩個。
一是負責聲畫同步。攝影機拍攝到演員的畫面卻沒有聲音,錄音機錄到了演員說話卻沒有畫面,打板的功能就是讓它們能夠完全融合在一起。
二是負責記錄素材,相當于給每一條素材起名字。比如這條素材屬于幾場幾鏡,什么時候拍的,是否有注意事項,場記都要在場記版寫上內(nèi)容,做好具體記錄。

為了保證劇組高速運轉(zhuǎn),場記實際工作難度不低。尤其在雙機位或者三機位拍攝的情況下,他們常常是以一人之力照顧多個機位。比如先給A機位打板,“一場一鏡一次”,打完之后需要馬上把板轉(zhuǎn)過來,立刻為B機位服務。
整個過程除了要求清晰報出場次,打板動作還要求快狠準。完成動作后,場記又要迅速出畫,及時撤離,讓演員無縫走位,繼續(xù)表演。這些都是這份工作要經(jīng)歷的考驗。

打板不易,作為場記,還要掌握記碼的技能。
以前膠片時代,記碼就是記時間碼,即拍攝素材在素材帶子上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現(xiàn)在數(shù)字時代,記碼則是記文件號。
一張儲存卡里的素材導出來之后,每個文件都有自己的編號,場記要為它們提前做好場記單,然后交給后期,讓其看到單子時能夠迅速分類,方便剪輯。
“打板已經(jīng)不是場記工作特別重要的部分,記錄場記單才是一個場記的靈魂。”張悅笑言。

一個好的場記不僅要基本了解鏡頭、景別、光孔、景深、色溫、感光度等拍攝概念。拍攝過程中,還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每臺機的狀況。
鏡頭變化,景別變化,變化前后相差多大,以及鏡頭的運動軌跡,是搖動還是升降,這些要記錄在場記單上。

她向我們展示了《保你平安》拍攝中用到的場記單。那時張悅采用的是一鏡一頁的記法,即不管這個鏡頭拍幾遍,每個鏡頭的內(nèi)容都單獨呈現(xiàn)在一頁紙上。
最后拍了多少個鏡頭,就會記錄了多少張紙,“看起來特別清晰,可以方便后期同事工作。”

“拍攝完成后,場記單先是給到DIT(數(shù)字影像工程師),DIT隨后會把場記單和素材打包給到后期。后期同事一翻場記單,就可以精確找到文件拍攝的具體內(nèi)容”,張悅介紹道。
02
場記是需要一個終日全神貫注的工作。
用張悅的話來說,只要在開機狀態(tài),不管是否正在拍攝,他們都不能分心。否則一旦出錯,輕則可能會影響導演判斷,重則會導致成片出現(xiàn)穿幫。

她還記得拍《芳華》的時候,有一場戲是何小萍被幾個姑娘堵在宿舍門口,要撕她的衣服。那場戲的要求是全景拍完“撕扯”,后接入何小萍的近景特寫。
而當時何小萍的發(fā)型,梳的是那個年代流行的麻花辮。這也為劇組出了一道難題:如何讓演員經(jīng)歷撕扯后的辮子保持與全景拍攝時呈現(xiàn)的一致?
“每次撕扯完,小萍的辮子都會不一樣。”

“當一個景別切到一個景別,衣服撕扯程度略有不同尚可接受,但如果辮子樣子變了,則可能變成明顯穿幫。這確實是當時難以處理的事情”,張悅談到。
為了讓鏡頭前后連接上,場記當時不僅記住了每個場次演員辮子所在的位置,每拍攝完一個鏡頭還進行了極其細致的對比,直到后一個鏡頭里演員的辮子能夠完全接上上一個鏡頭的景象,才最終解決了問題。

經(jīng)一事長一智。豐富的經(jīng)驗越來越為張悅的場記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看過《只有蕓知道》的觀眾都知道,這是一部時間線很復雜的電影,以倒敘呈現(xiàn)。隋東風和羅蕓無緣白頭到老,人到中年妻子的猝然離世讓東風陷入哀傷與孤獨,踏上了為亡妻完成遺愿的旅途。

片子閃回的鏡頭既有主角年輕的畫面,也有他們?nèi)说街心甑挠跋?,時間不同且跨越甚大。
張悅當時看完劇本,隨即按年代劃分畫了一個劇情圖,為每一場戲都做好標記,比如說哪一年,主角們?nèi)绾蜗嘧R,哪一年,他們經(jīng)歷了什么。如數(shù)列狀,全標注好。
“劇情圖”由此成為她在這部戲中的“發(fā)明”,一直被她沿用至今。

張悅透露,場記進組的時間大概是在劇組正式開機的兩周前,這段日子,他們會率先投入大量的文案籌備,同時提高自己對于劇本的熟悉度,“就劇組現(xiàn)場工作人員來講,我們對劇本是最了解的。因為必須隨時隨地記得任意場次的內(nèi)容。這也是場記一定要做到的程度。”
因此也有一種說法,場記就是導演的“最強大腦”。
03
入行多年,令張悅最有成就感的瞬間,是自己提的意見被導演采納。有時候拍完一場戲,她會就具體情況向?qū)а萏岢鼋ㄗh,“劇本里某個地方有著重描寫,看看這里要不要拍一個特寫。”
從張悅的角度出發(fā),這是關(guān)乎這場戲本身的內(nèi)容,可能這個特寫會對表演或情節(jié)有幫助。如果導演說,“那拍一個!”“那我會覺得自己起到了作用。”

同是拍《只有蕓知道》,期間有一段與場記息息相關(guān)的插曲,令張悅至今印象深刻。
影片中有這樣一幕,東風跟漁夫在船上分享著他媳婦的過往,此時妻子生前心心念念的鯨魚突然躍出水面,東風激動地把珍藏已久的妻子骨灰撒入水中,場面特別唯美和浪漫。

張悅揭秘,導演對實景拍攝特別有要求,這場戲是真實地拍于海中央。但由于船的體積不大,出海拍攝之前,導演要求精簡人員。作為場記的張悅正是被精簡下來的一位,相當于這場戲的拍攝沒有了專業(yè)的場記。
當晚拍畢,沒等攝制組把拍攝素材導出來,張悅其實已經(jīng)去補了場記單。但第二天導演要剪的時候,依然發(fā)現(xiàn)素材聲畫沒法同步,聲畫彼此找不到對應素材。

當時導演連忙把她喊到后期剪輯室,大家只好根據(jù)演員的動作,說話的速度和神態(tài)逐條逐條地重新匹配。
“A機是這條文件放在這兒,B機這條文件是放那兒,卡詞的這句該放在別處。”一點一點地對應下來,對完一場戲足足花了整個下午,原本導演準備用來剪片的時間,全花在了這上面,“但他也沒辦法,只能生生地等著。”
張悅直言,沒有場記在場就是會可能出現(xiàn)這個問題,場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導演的“左右手”,場記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學到導演的方法和經(jīng)驗。
因此很多影視從業(yè)者熱衷把成為場記作為入行導演的敲門磚。跟張悅一起并肩的同行,如今很多都成了副導演甚至導演。
“大家都有各自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張悅坦言場記行業(yè)留不住人才,收入不夠高直接導致人才流失。
“你想,做別的工作可以比做場記工作多掙兩倍甚至更多,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所以我也呼吁,各位制片人可否給基層員工漲漲薪資待遇。”

人各有志。縱使身邊不斷有同行離開,但張悅依然堅持沉浸在自己的場記事業(yè)。“因為它更專注于劇本,專注于畫面,專注于創(chuàng)作,在我看來比較純粹。”

作為前輩,她更開設(shè)了專業(yè)的場記課程,致力于為行業(yè)培養(yǎng)新鮮血液。而作為思想指導,她總是告誡學生們:“不要在你入行之后受不好的氛圍影響而去糊弄了事。每一個人到劇組工作都必須以身作則,要讓別人知道場記的價值。”

“尊重自己的職業(yè),尊重自己叫場記這件事。”這是張悅教給他們的第一堂課。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